客服热线:0576-88550130   
 
 
点击这里使用QQ登录
登录
注册
 
比赛首页
比赛介绍
作品展示
评选结果
个人中心
评委中心
作品展示
那幢写在历史符号里的祖屋——写于父母与祖国同祝七十寿辰之时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民国时期,祖屋初建成。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太爷爷从福建迁到此地——玉环县坎门区里黄乡(玉环是个海岛县,居民的祖辈大多是从外地移民而来的),靠省吃俭用,勤劳持家,积攒了一份不小的家业,修建渔船,购置田地和山地无数,并在里黄乡中心地段的海岸边建造了这栋大房子,让子孙后代有了个安居的地方,在当时算是最豪华的一栋楼房了。 这是一栋坐北朝南五大间的两层楼房,除了东西两边和北面的墙是石块黄泥堆砌而成之外,其余全是实木构架,南面是整排的窗子和阳台,冬暖夏凉。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,种了许多果树、蔬菜,还有一个小花园。前面的院子也很大,院子前种了很多树,再往前便是大海。 在这房子里,三十年代初,我的太爷爷、太婆和我爷爷兄妹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抗战时期,祖屋成了部队驻地。 太公的孩子有我的爷爷和我的姑婆。爷爷有三儿三女,伯伯是家中长子,于1942年出生,是祖屋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中国历史风雨的经历者。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,这个东海岸边的鱼米之乡也难逃战火的洗礼。战争中,这栋宽敞舒适、一眼便能看到海上全景的房子,便被当做部队的驻地,主人一家住在最东边那一间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解放初期,祖屋里住着幸福的大家庭。 1949年,我的父母出生,与新中国同生辰。解放初期,祖屋里住着幸福的大家庭。图中父亲16岁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土地改革后,祖屋成了公社办公楼。 这是一张时间为1952年4月25日由当时玉环县人民政府颁发、盖着县长大印,我家祖屋的土地房产所有证。 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土地改革之后,我家太爷爷的家业被征收、分配,留下了这栋祖屋与几分田地、山林。当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六十年代的动乱暴发时,因为家里丰厚的资产,被划成为地主成分,山、田、船都被没收,连房子也被签约租给了人民公社,成了政府办公楼,而全家老小全部搬出借住到亲戚家。谈起那时候的生活,伯伯的眼睛湿润了。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小时候,只要说“老公社”,家乡就没人不知道我家住在哪儿。那时候,这栋楼房的阳台上、显眼的门板上到处都印刻着当年宣传的红色大标语,虽然经过多年洗刷只剩淡淡的印迹,但历史留下的痕迹又怎能抹去?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全家搬回祖屋。 回到祖屋后,第四代的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合影。第一排右一是我的姐姐,那年她3岁,而我还在妈妈肚子里。我出生于1975年的冬天,后来家里人经常开玩笑说,是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好运,国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记得那时候爷爷还在,家里条件很不错,但家风非常严格,每个孩子都被要求,不准抽烟,不准赌博,不准打架……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文化大革命后,祖屋成了医院,父亲成了“赤脚医生”。 这是一本1969年出版,已经陈旧泛黄没有封面的线装医书,页角翻卷、页面斑驳、圈圈点点,字里行间深深烙刻着时代的印迹,这是父亲珍藏箱底、反复翻读了一辈子的书。 1975年,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公社搬到新的办公楼,一家近十口人回归祖屋,住在房子的西侧两间和隔壁另一栋后来造的小楼房,剩下的几间被借用为里黄乡医院。就在那年冬天,我出生在这房子里,也幸运地得到了这医院医生的接生。 那几年,这房子是一个救死扶伤、带给患者生命希望的圣地。 因为与医院同屋而居的缘分,年轻的父亲对医学耳濡目染、充满了兴趣,经常像个小学徒般站在诊室当旁听生,医院搬走时当时最有名的医生送了他这本书。从此,他的心便被这本书融化了,每天翻看,熟记书中各种疾病症状与医治办法,拿着书去山上寻找各种草药并带回家种植,那时候祖屋的后园还是父亲的草药园。从我记事开始,我们几乎所有的病痛,都是由父亲通过翻看这本书来诊断,并用草药治疗。很多邻居也会来找他看病,向他索要草药,“赤脚医生”便成了父亲的另一称号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计划经济年代,祖屋成粮管所。 这是父亲收藏的一些很有时代感的小物件。 七十年代后期,里黄公社粮管站也进驻了我家祖屋,门板上的那个类似漏斗的装置让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很疑惑,大人说那是以前粮管站出米口。因为我家是渔民户口,我们家里有各种粮票、油票、布票等。九十年代初,我读师范时,学校发的米票我吃不完,总会省下很多,再去换成粮票带回家,那时候的师范生,不仅免学费,领着生活费,还可以省下粮票贴补家里,觉得非常自豪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藏在祖屋那些存折。 那个年代,父亲珍藏的存折,当时藏在祖屋大柜子的隔层里。那时几元几角也是一笔存款,一笔一划写着进出的每一笔钱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八十年代初,母亲成为第一批计划生育的妇女。 拍摄于1979年,弟弟和姑姑。虽然我的大伯、大姑姑得以高中毕业,但在那非常历史时期的“读书无用论”却使适龄读书的父亲、小姑姑他们只认识几个字便回家干活带孩子。1978年,因为弟弟的出生,母亲成为实施计划生育的第一批妇女,主动接受了结扎手术。我和弟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读初中时,相继中考全校第一名,全区前几名,成为初中毕业就被中专优先录取的那一代人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九十年代初,在祖屋拍摄的第一张全家福。 拍摄于1992年春节,在祖屋二楼我的卧室床前。这是我家的第一张全家福,我的第一部相机拍摄。那时候,我在读师范,弟弟在读中专,姐姐在杭州学美术,墙上是她画素描的石膏像。虽然那时家里并不富裕,但父母对我们却非常开明,当时我在读师范,想学摄影,他们就为我买了海鸥照相机;姐姐在读高中,喜欢美术,他们就让她去杭州学了三年美术专业;弟弟在读中专,想学美术、学音乐,他们都无条件支持。后来,我成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评上了副研究员职称,姐姐成了一名服装设计专业高级教师,弟弟成了一名有着建筑设计专长的公职人员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一年年变化中的全家福。 拍摄于2018年正月。十几年来,几乎每年我们都会拍摄一张全家福,画面中每个人都在变化,人员也不断增加,但不变的是祖屋的背景。如今,爸爸妈妈已从早餐店个体户退休,我们姐弟三人都已成家立业,我们也都早已搬离祖屋住在城区,我辈6人也都成为国家干部,其中4名教师,2名公职人员。2016年,弟弟也赶上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,拥有了第二个孩子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改革开放以后,祖屋旁开了早餐店,父母成为个体户。 拍摄于1991年10月,国庆节放假回家,我用我的第一部相机为父母拍摄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张合影照。他们是中国最基层、最普通的一对夫妻,父亲是渔民,一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海上度过。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,父母成为个体户大军中的一员,他们在家附近开着一家早餐店,一年除了过年几天每天早晨三四点就在店里忙碌, 几十年如一日。因为他们的勤劳用心、诚信经营,小店在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,很多人一大早几公里外赶过来就为了吃他们做的早餐。如今,他们没开店住到县城已经很多年了,但我们依然每天吃着他们为我们做的早餐。儿子总是说外公外婆做的山粉圆、面包是全世界最好吃的,我真的再没吃过比父母做得更好的早餐。父母就是这样无怨无悔、不求回报地为子女做任何付出。他们做人诚信宽容,做事勤奋用心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义务教育开始,祖屋成了学校,我在家里上学。 我读小学时,竟然在自己家里上过一年学。1986年,《义务教育法》颁发后,那些辍学在家务农的学龄孩子们一下子都涌进了学校,我的同学中就有好多大我四五岁的。里黄中心小学那个庙堂改建的校园已无法容纳一下子增加的学生,新学校还未来得及建成,于是,我家这栋距离学校不到两百米的楼房,那宽敞明亮的大厅又成了学校的首选。 在祖屋上学的这一年是我十多年学习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。屋前宽敞的院子是我们跳橡皮筋、跳绳子、跳房子,快乐追跑的游乐场。上课时,隔壁房间的伯伯连着打了十几个喷嚏,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,最后老师也忍不住笑了。而在课间溜回自家厨房找吃的那更是经常的事,兜里揣回一把虾米或一把红薯条甚至鱼干,和同学一起分享,甚至上课时集体偷吃,那个香味至今还能回味。 那一年,书声朗朗,欢声笑语,活泼欢快的身影为这已日渐苍老的祖屋增添了无尽的生机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九十年代,我师范毕业回母校教书,住在祖屋。 拍摄于2003年,我儿子与表兄妹们。1993年,师范毕业包分配,我选择了回母校教书,住在祖屋。1999年,我儿子出生时,我还在母校里黄中心校教书,儿子在这儿度过了一段快乐难忘的时光。这些孩子虽然现在都已工作或在外读大学,但只要回乡,必去探望祖屋。此图中的祖屋粉白洁静,在阳光下透着原木的光泽。爱干净是海边渔民祖传的习惯,房子每年都至少要大清洗两次,每年的台风后和年底大扫除时。我记忆犹新的是,阳光灿烂的日子里,全家老少总动员,把这些门板全卸下来,用板车拉到大溪坑刷洗干净后,拉回来晒干了再装上去,有了自来水后,房子清洗得更勤,家里一尘不染。家里人对祖屋的爱,渗透在每一块木板里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父母与新中国共庆七十寿辰。 拍摄于2019年8月18日,这一年是既是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,也是我父母的七十寿辰。姐弟仨为他们举办寿辰大礼,把父母的兄弟姐妹们全都请到一起,老人们坐在一起聊聊过往,谈谈今日,欢聚一堂,无比热闹。 祖屋,他历经百年沧桑而坚守如一,他见证百年巨变而初心勿忘。祖屋,是长辈们的根,也是我们的根,无论身处何方,都能凭借一抹温馨的乡土气息,让一颗疲惫的心回归故里,找到那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温暖。
返回顶部>> 照片说明: 如今,这房子依旧安然静守,是一代代子子孙孙的根。 拍摄于2018年正月。这几年正月,父亲兄弟姐妹六个与后代们都会来一次大聚会。图片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祖屋中走出来,每个人与祖屋都有着永远无法释怀的情感。历史变迁、时逝事移,祖屋如一座戏台,演绎了多少风雨飘摇、酸甜苦辣、如戏如梦的故事,说不完,叙不尽。
拍摄地点:玉环市      拍摄时间:2019-09-10     
作品标题:   那幢写在历史符号里的祖屋——写于父母与祖国同祝七十寿辰之时
作品介绍: 2019年2月,那个阳光正好的冬日,我又回到了祖屋。 老房子如一位穿着中山装的民国老人,沉静、睿智,装满久远的故事,静静地安坐在阳光里。 祖屋前,搬张小竹椅,听伯伯慢慢讲述着陈年往事。 老房子的故事就像一部老旧电影,断断续续模糊的画面配着吱吱哑哑的杂音,在我眼前缓缓流过…… 我家祖屋,位于当时玉环县坎门区里黄乡的中心地段,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民国时期,那是太爷爷为后代建造的民居;在抗战时期,房子被征用为部队驻地;解放后,房子被借用为公社办公楼;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房子被征用为医院;义务教育开始,房子成了学校。 近百年的中国走过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,祖屋也同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百年沧桑,祖屋见证百年巨变,而初心勿忘,从祖屋走出的一代代子孙也与祖国共成长……
 


         
返回首页 | 关于天下摄影 | 服务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摄影互动 | 招聘栏目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导航 | 版权所有
天下摄影交流群:一群:35765943    二群:176326500  人像群:90556132
Copyright © 2009-2014 台州市天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浙公网安备 33100202000265号

浙ICP备12002614号 网站法律顾问:陈明律师